主流媒体掌握着内容和资源两大矿山。未来,凡闻将依托过去八年沉淀的内容大数据规则和方法论,从数据层面赋能更多的媒体机构完成转型和融合发展。

——王鸣

信息爆炸的当下,每天有数以亿计的新闻报道和资讯内容产生,如何用技术手段实现新闻信息的数据化、智能化,挖掘并应用有效数据,成了难解之题。成立于2012年的凡闻科技,做的就是一门“在海水里提炼氘”的生意。

发展至今,凡闻从一款移动阅读APP转型成新闻资讯内容大数据云服务商,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服务新闻宣传工作、辅助资讯内容生产、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助力政企数据建设……逐渐跑通内容大数据生态链,成为“大数据技术公司中最懂媒体,在媒体圈里最精大数据”的公司。

创业八年,创始人王鸣经历了两次艰难的决定。

第一次是在凡闻成立初期,团队抵住C端人口红利的诱惑,转型To B,定位为数据服务商。第二次是在2018年,全国掀起融媒体中心建设大潮,售卖系统集成、软硬件模式大热,凡闻潜心打磨数据服务模式,为媒体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提供底层技术。

向更远的未来看,王鸣相信,“对数据的挖掘处理是永无止境的,凡闻只是消融了冰山的一角罢了,真正的市场广阔到无法想象。”

采访者章丰任职网易传媒副总编期间,曾和王鸣有过业务交流。当天深聊后,他感慨道:“无论是对媒体转型的思考,还是对内容大数据生态的理解,王鸣的方法论都对我启发很大。”

以下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和媒体赋能者的对话。

点击观看视频

谈创业转型:
做大数据的“净菜配送”

凡闻科技LOGO

“左边色块对应苹果,早期的苹果手机只有黑白两种款式;右边绿色块代表安卓——两者共同象征着移动互联网。”2012年,互联网的风口从PC端转向移动端,王鸣正带领凡闻创始团队在互联网软件外包的浪潮中摸爬,敏锐的他捕捉到移动互联网阅读兴起的风口,决定转型。

章丰:凡闻成立后,无论是起初做移动端阅读APP,还是如今提供数据服务,都在和媒体打交道。但是从你的个人经历看,一路从省经贸厅到软件公司,一天都没在媒体干过,怎么就选择了这个领域?

王鸣:2012年,移动互联网阅读兴起,我们意识到了移动阅读信息爆炸的时代将近,因为团队有技术的基础,“凡闻凡事”客户端应运而生。凡闻凡事上线一周就被苹果市场评为优秀新APP,作为一个地方新闻应用很不容易。但是不久我们就意识到,在中国做新闻资讯类服务,要具备新闻牌照,要面临版权问题,互联网资讯服务商不具备内容生产能力,瓶颈很难突破,就要找到行业的蓝海。

章丰:其实你与张一鸣相似,都是基于对技术的理解进入内容行业。今日头条最初没有新闻牌照,但张一鸣坚持自己的打法,把模式跑通了。

王鸣:创业并不是盲目追逐风口,创业者和团队是有基因的,一定要从团队自我认知和能力出发,发挥核心优势。张一鸣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今日头条是偏好To C运营的团队,凡闻的团队成员有着十年以上新闻业的IT工作经验,对新闻后台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以与其在To C前线厮杀,不如退居二线战场。

当时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传统媒体应对技术变革,均采用直接购买系统软件的方式,接入第三方服务较少,也很难自建技术团队。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采用SaaS服务或云服务的模式,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所以2015年,凡闻推出第一代资讯内容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媒体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提供底层技术。

章丰:那时你就看准了要做企业级、机构级的业务,但To B的提法还没有流行,市场付费意识还在萌芽,怎么突破?

王鸣:为了让技术和模式得到认可,我们先从有影响力的头部客户着手,做标杆业务。2015年,我们拿下了第一个客户腾讯新闻后,又服务了网易等新闻客户端头部客户,把过去的竞争对手都变成了客户。2016年凡闻开始服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逐年向省级、地市级、县域媒体推进。2018年中央提出全国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时,凡闻已经下好先手棋。

但我们不是单纯帮助媒体建设基础设施或者建个指挥系统和APP,而是为媒体提供长期实时的智能数据服务,以服务模式替代系统建设,以提升媒体内容生产效率,扩大传播影响力。打个比方说,一次性的厨房改造我们不做,我们只给中央厨房做净菜配送。

谈数据壁垒:
专注内容数据 做深做透

成立八年来,凡闻科技为政府机构、各级媒体、商业门户、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围绕中央、地方媒体和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紧密的客户资源网络,客户累计1000多家,遍布31个省级区域。

章丰:凡闻是全国第一家提出“用数据驱动媒体融合”的企业,你认为凡闻在数据层面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王鸣:可以说,凡闻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专注内容大数据领域,八年来,我们专注在数据层面做深、做透,在一个点上做到极致,在行业里就自有一片天地。我们相信,服务器、大屏、软件这些生产系统是固定的,而数据可以不断造血,数据积累后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目前媒体内部各个模块的生产系统尚未打通,而凡闻可以在数据层面进行整合,无需开发新系统,即可连接各个终端的数据。这就涉及到凡闻最核心的技术——实时结构化处理技术。

章丰:内容数据的结构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做起来更不容易。

王鸣:公开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几乎都是非结构化的。凡闻的信息资讯研究范围覆盖全网,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APP等,不同渠道平台的数据带有各种字体和格式。我们的工作是对其进行清洗过滤、格式标准化、去重、打上标签,再通过知识图谱,将数据与用户需求关联起来。这样的数据就非常有序,且有价值。这一整套的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应用服务,是凡闻的立身之本。

章丰:目前数据结构化的技术比较成熟,难点在于做到实时?

王鸣:最难的是既做到实时,又保证数据结构化的程度较深。针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政府发布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等,通常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持。今年疫情期间,凡闻从1月20日开始,全面提供疫情防控相关新闻资讯的数据支持服务,实时跟进疫情报道、防控知识、捐赠情况、谣言辟谣等信息。

目前凡闻可实时处理500多种静态标签和无限制动态标签,可智能提取文章核心关键词、概要、多层情感级别、地理信息、人物、组织等内容画像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图谱。

章丰:数据结构化做的是基础的“脏活累活”,经过清洗的数据离智慧化还有多大的距离?

王鸣:数据结构化本质上就是给内容做更精准的画像,但结构化之后,数据量依旧庞大。所以还需要进行信息化,剔除干扰信息,筛选有效信息,根据受众画像进行精准匹配。

信息化后是知识化。C端用户越来越关注新闻背后有价值的数据,知识化资讯消费的趋势越来越强,比如某处地面塌陷、高架桥坍塌,网民希望知道更多背后的细节,这座桥承重多少、建于什么时候、周围楼房的抗震程度如何等等。凡闻在为媒体提供支持、推荐新闻的同时,会智能推送相关知识信息。

最终是信息的智慧化。凡闻为客户提供强大的辅助系统,可实现自动化采集信息、生成图表分析等功能,将信息辅助做到极致。

凡闻的数据处理技术

章丰:短视频已经成为内容数据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的处理难度高于图片和文字。对于视频类数据的处理,凡闻能做到什么程度?

王鸣:我们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对视频数据的分析,包括人脸识别、人物分析、敏感过滤等,但处理成本较高。技术一定是走在趋势和需求前的,凡闻会主动地做前瞻性的研究,提供超越预期的服务,才能成为行业领跑者。

谈内容生态痛点:
版权评判标准模糊

章丰:凡闻一路走来,对于大数据版权生态的建设有何感悟?

王鸣:版权问题是内容生态的基础问题。版权生态建设确实存在几个难点:第一,版权评判的标准模糊。目前全网有80%甚至更多的内容源自转载、洗稿,甚至抄袭,而文字版权实时性强、定价难、不易追踪。按照《伯尔尼公约》,纯粹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受版权保护,比如某时某地发生了地震等消息应该告知天下,广泛传播更有利于公共利益。但如果对事件进行更深度的报道,比如政府应对灾情的措施、参与救援的警察采访等,这些内容受版权保护。当其他媒体对报道的文字进行细节修改后,版权评判的标准就难以确定。

第二,媒体间因为内容合作和稿件共享的形式和机制不一,版权策略也是千差万别,这也增加了确权标准的难度。

目前,凡闻通过“易闻”产品提供版权保护服务,可以追踪稿件在全网的传播路径,为版权保护提供全网数据实时监测;以技术判定的最早发布时间、媒体属性、媒体权重等为依据,确认原创版权。凡闻已为部分头部媒体赋能版权监测、指导定价、版权维权一体化服务,只有将维权流程实时嵌入到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原创内容的回报。

针对不同的政企和媒体客户需求,凡闻将产品分为五类

章丰:主流媒体的内容引用相对规范,但面对繁荣的自媒体,凡闻如何处理版权?

王鸣:目前我们的客户群体以主流媒体、政府机关为主,所以我们还是以专业机构生产的内容作为版权生态的主要部分。凡闻的数据覆盖面也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经过安全认证和信源确认的渠道。

章丰:区块链在确权和存证方面的应用已经较多,在版权问题上,是否考虑过区块链解决方案?

王鸣:区块链应用于版权的前提是所有媒体的现有数据全部上链,目前难以达到这种程度,就很难保证全网的公信力。凡闻通过自己的实时结构化处理技术,不需要记者编辑做额外的工作,实现了无感监测,覆盖全网新闻资讯数据。

章丰:是否可以基于凡闻覆盖的数据,在链上对结果进行存证?

王鸣:技术上可以达到,但真正落地应用,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怎么解决数据的存放和应用?如何维权与交易?从宏观角度来看,完善内容生态的闭环还需一段成熟时间,在未来的版权交易系统中,区块链或许会带来突破性进展,目前凡闻已开始与合作伙伴共商区块链技术在内容生态圈的落地应用。

谈融媒体转型:
媒体掌握着内容和资源金矿

章丰:作为最早加入全媒体进程的数据服务商,凡闻至今已助推国内上百家头部媒体机构完成融合转型。你理想中媒体的进化路线是怎样的?

王鸣:未来的媒体一定是区域性特色化的智慧平台,不仅是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还应该是有造血、输血能力的政务服务平台。主流媒体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盘活内容资产,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这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融媒体转型、媒体深度融合之路。数据一定要能够产生效益,能帮助媒体赚钱,才是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凡闻现在的业务中,帮助地方媒体建设融媒体数据中心、盘活数据资产占了很大比重。

章丰:内容变现喊了很多年,真正实现的路还很长。

王鸣:我们认为,主流媒体最大的价值在于掌握着内容金矿和资源金矿这两大矿山。内容金矿,是媒体沉淀多年的每一条新闻、资讯,这些数据资产可以不断造血;资源金矿,包括渠道、权威性、影响力等,媒体是资源的平台,这是经常被忽略的价值。围绕两大金矿,有两种内容变现模式:

一是学习提升运营能力,依靠数据中心和产品转型为运营平台。过去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客户端里卖电影票、点外卖、自行车租赁等服务,相比较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媒体切入这类C端业务显然没有优势。所以我们提出“主流媒体服务主流人群”,比如党政干部、公务员、教师、律师、企业家等,他们对内容有高要求,应该是媒体服务应该聚焦的受众。

二是形成数据产品,从新闻内容发布商转变为专业信息提供商。无论是刚刚成为“历史”的昨天的版面,还是资料库档案室那些已经泛黄的报纸,都是蕴藏财富的数据。凡闻提倡“唤醒历史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分析结果形成数据产品,能够为旅游、交通、金融等各个垂直领域服务。打个比方,以前药店的中药是以麻袋为单位收购,我们将中药分装成小剂量包装归类,抓药时就可快速配比。要实现商业变现的,一定得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而不是一篇稿子。

章丰:现在国内媒体也有一些好的探索,比如财新的付费阅读,我自己就是订阅用户。互联网资讯往往过于强化用户标签,会形成一种回音壁的效应。

王鸣:我理想中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是多元的,付费形式可以是C端的付费阅读、定向购买,也可以对G端和B端形成商业和决策咨询、提供智库报告等。国内的机构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体系和资源优势,凡闻可以与媒体合作,共同服务政府和企业。

比如现在需要对今年浙江省文创产业的投资情况做一份分析报告,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的报道和资讯,通过结构化技术提取有效信息,发生了多少投资行为、哪个地区的热度较高、投资方来自哪些地区……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生成报告,供相关部门决策。

章丰:所以在未来的内容服务生态中,媒体有石油,凡闻提供炼油技术,可以共同为甲方服务?

王鸣:与媒体共生的基因已经融入凡闻的业务模式中,我们是合作共生的关系。媒体有资源和内容,有对垂直行业的辐射优势;凡闻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离解决方案更近。技术和产品研究不能脱离市场,要聚合各类媒体资源,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互联网思维是开放合作共赢,不是一家独大,统包统揽。

谈数据新要素:
内容数据市场广阔到无法想象

章丰:今年,数据被提升到了“生产要素”的高度,你如何解读内容大数据的未来?

王鸣:无论是媒体融合还是互联网+政务,包括国家提出“新基建”,大部分的数字化转型都还局限于改善硬件设施和物理环境,数据层面的建设尚未真正启动。未来,凡闻将依托八年沉淀的内容大数据规则和方法论,基于业内领先的纯净、精准、安全、智能的基础资讯内容数据库优势,从数据层面赋能更多的媒体机构完成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

数据建设的工作量十分浩大,每一家报社、电视台、部委办局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数据沉睡在档案库中,同时每天又实时产生着新的数据。对数据的挖掘处理是永无止境的,凡闻只是消融了冰山的一角罢了,市场前景广阔到无法想象。

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两次抵住诱惑。第一次抵住C端人口红利的诱惑,转型To B;第二次抵住融媒体发展大潮中系统集成、硬件软件售卖模式的诱惑,潜心打磨数据服务模式。

面对压力,你有什么解压之道?
找团队聊天,大家把问题摆出来,才知道如何去解决,最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你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我是听者型的人,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这八年间我跟全国大部分的媒体都有过沟通,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他们的经验、信息、需求、痛点,融会贯通,我就是一个知识众筹的集成者。

为了激励团队,你惯用的“伎俩”是什么?
凡闻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坚持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在专业领域,员工可以牵头调度资源解决问题。比如公司的行政前台想改变接待流程,她就是第一责任人,可以召集董事长和CEO开会讨论。

你认为“数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无论是生产型、贸易型企业,还是互联网型、服务型企业,都要抓住“数据”二字,这是未来浙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