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闻受邀参加“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峰会”

凡闻受邀参加“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峰会” ,凡闻科技董事长王鸣针对凡闻在人种智能方面的研发和动作做了演讲。

凡闻科技杜双捷:内容大数据决定媒体竞争优势

凡闻科技公共事业部总监杜双捷

青岛新闻网 5 月 9 日讯(记者 王玟琳)9 日下午,凡闻科技公共事业部总监杜双捷在”中国地方互联网 + 行业峰会”上介绍了媒体行业的趋势,以及大数据在新闻网站中的应用。

杜双捷首先介绍了媒体行业的趋势:传统媒体在感受到危机后寻求转变,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数据的运用。可以说,内容大数据决定竞争优势,决定市场地位,通过内容大数据可以实现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生产,引领新生产方式。

从凡闻的经验来看,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几个功能模块:一个是对所有的网站栏目、APP、编辑、主编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什么文章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里会成为热点,这是对新闻热点进行的预判。第二是热点汇聚,简单讲就是将老百姓喜欢看的事汇集起来,从而生产能够带来大量流量的内容。

此外,大数据可以用在数据跟踪上,自动对事件进行跟踪将,统计文章发布量、排名情况,首发是谁等。如此一来,编辑在转发文章或者是写相关文章的时候,采用一些热词,可以带来很好的优化。

凡闻受邀参加“开放分享·生态共赢”中国地方互联网+行业峰会

凡闻受邀参加“开放分享·生态共赢”中国地方互联网+行业峰会,凡闻公共事业部总监杜双捷就传媒融合做了演讲。

下城区科技局局长杨军来访凡闻

下城区科技局局长杨军来访凡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推“数据服务”:成效如何

核心提示:提供这道菜的,正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旗下的“数据社”。“数据社”牛刀小试,众食客以为如何?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自运行以来,就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备受关注。而今年两会,“厨房”首次推出了数据服务,代表着“菜单”中第一次出现了“数据大餐”。提供这道菜的,正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旗下的“数据社”。“数据社”牛刀小试,众食客以为如何?

“数据大餐”原料:独一无二的数据源

两会期间为“数据社”提供“原料”的数据公司从数量和地位上讲,可谓“傲视群雄”。有以整合政府数据见长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以舆情分析闻名的清博大数据、在数据解读颇有建树的拓尔思、深耕传统媒体分析的凡闻科技、基于5亿网民的搜狗大数据中心和“手握”微信、微博的新浪和腾讯。

而数据应用的两个“首次”,保证了这道大餐不一般。

首次实现“超链接”分层分析。把传统媒体热点、社交媒体热点和网络输入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出网民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呈现。把去年全年部委发布会与网络热点进行对比,发现网民热点与发布会热点重合度较之前有较大提高,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等话题,既进入部委发布会,也成为网络热点,说明部委的应对舆情能力有较大提升。

首次实现数据源全打通。网民在微博及输入法中呈现的两会热度、以自媒体为主的微信呈现的态度、基于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凡闻大数据,都在这次两会中实现全打通,基于新闻热点进行聚合分析。例如在两会开幕之初,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显示,两会七类议题中,社会议题、境外国际议题、互联网治理议题的热度相对较高,最受舆论关注,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议题热度最高。子议题中,最受网民关注的议题依次为:司法、涉藏、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共享单车和网络平台治理问题,其中,司法、共享单车等是新出现的热门议题,而教育、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是历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独一无二的数据源,使数据新闻能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落地。

在3月3日和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分别刊登了由“数据社”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清博大数据公司联合发布的《数读:绿色发展》及《两会舆情排行榜》。充分展现了两家大数据公司在舆情和数据整合的优势,给后续媒体对两会报道的“发力点”及数据呈现形式指明方向。

食材顶级:“数据社”内容“全渠道覆盖”

食材顶级,食客自然慕名而来,两会期间,“数据社”第一次实现了媒体领域数据产品的“全渠道覆盖”。“数据社”生产的内容通过多家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将融媒体产品送到读者手中。

“全渠道覆盖”的成功,离不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媒体合作新模式。与以往媒体“抢独家”“抢头条”不同,中央厨房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一次投入多渠道产出。人民日报凭借着这种模式,吸引了近二十家媒体,在两会期间入驻中央厨房。

大数据新闻如此火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入驻媒体当然第一时间也向“数据社”点餐。为响应数据需求,“数据社”每天推出6份不同的舆情数据,其中包括关键词、热搜词、热门话题、热门文章等,并相应附上一份由数据社和拓尔思联合发布的数据解读报告,受到广泛关注。

如数据解读报告《两会开幕日: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在讨论啥?》通过舆情排行榜分析两会开幕日前后的“硬”领域、“软”故事、自媒体和官方声音,落地23家媒体,阅读量近5万。“数据社”也将这些一手消息及时提供给20多位“食客”,供他们自由选择。

同时,“国策说”工作室的两会特别节目“国策大咖谈”邀请了多位副部级以上的“大咖”就金融、城市建设、环保等领域发表独到见解,并以“数据社”的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将问题全面剖析。采访中的珍贵视频和数据内容,“国策说”工作室也第一时间分享给合作媒体,并受到广泛采用。以北京卫视为例,从3月6日起,每天早上的《北京您早》和午间的《两会大家谈》中都采用了“国策大咖谈”的专访内容。

两会的“数据大餐”广受好评,未来“数据社”如何更好地整合数据资源,生产新闻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新华网副总编杨新华一行来访凡闻

新华网副总编杨新华一行来访凡闻。

人工智能来袭:小编惶恐,媒体人都要下岗了?

【网易智能讯 4月13日消息】今天,猎云网2017人工智能产业创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召开。上百位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顶级专家和知名投资人参与,共同探讨当今AI的发展创新与变革,将产业与人们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奠定可行性的基础。

作为创投领域的领先媒体,借着近期人工智能在媒体生态中产生的巨大影响,猎云网·犀牛会合伙人陈锦松向各位听众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媒体生态”的真知灼见。

陈锦松表示,媒体的生产环节大体可以分为信息收集分析、内容加工创作、内容传播分发。在每个环节上,目前人工智能已开始不同程度的发挥作用。

由于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所以目前已经开始有不少媒体使用写作机器人进行稿件内容收集整理与编写;另外在内容的分发环节,人工智能推荐引擎技术也优势明显。

不过由此是否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代替媒体从业者?对于这个问题,陈锦松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比较发达,但并不能简单代替媒体从业者的工作。不过,他给了媒体人三条建议。

第一,一些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尽快转型,未来媒体行业里重复性的工作将会被机器所替代。

第二,内容行业仍然有很多机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千人千面可以实现精准推送,这就给内容创作者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在自媒体流行的今天,媒体商业变现上,创业者的机会也比较大,尤其是在广告投放渠道方面,智能匹配可以帮助此类项目提高交易效率。

以下是陈锦松的演讲实录,猎云网(微信:ilieyun)整理删改:

3月23日,微信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微信指数,我将几个互联网热门词汇做了对比,发现“人工智能”这个词的指数远高于“O2O”、“消费升级”、“AR(426313)”、“互联网医疗(28453)”等词汇。因为大家都在用微信嘛,这或许也可以佐证人工智能成为2017年互联网创投圈的大热门。今天的大会正是应这个趋势而召开。

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20年内最重要的技术趋势,创业企业的方向应该很明确,就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某个领域。

猎云网定位为创业服务机构,基础的服务是媒体报道,而我自己本身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呆过,我今天就谈谈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谈谈留给媒体创业者的机会。

媒体的生产环节,大体可以分为信息收集分析、内容加工创作、内容传播分发。在每个环节上,人工智能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发挥作用。

首先,在信息收集分析阶段,早期传统媒体的记者是通过热线电话来接收读者、听众的爆料,后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来获取新闻线索。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线索收集不及时、信息获取不全面等问题。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就能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可以针对性地抓取目标数据,对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比如说,猎云网前不久报道过的创业项目“凡闻科技”,他们专门服务媒体机构,海量抓取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利用机器、算法对数据进行全自动打标签,建立数字模型,使信息数据结构化,再分析编辑评判新闻的标准,将所需的新闻素材推送给编辑,使媒体生产者更高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生产。

再比如说我一个朋友做的辅助自媒体创作的“西瓜助手”,他们通过大数据手段对海量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分析整理,选择推荐优质的原创内容、热门文章,为自媒体运营者提供专属的素材库。

第二,在内容创作加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发挥作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腾讯的Dreamwriter(梦幻写手)和今日头条的AI机器人xiaomingbot(张小明)。

腾讯让机器对数据库内的各项数据进行学习,生成相对应的写作方法,然后针对数据库相关联的新闻事件进行写作,之后通过后台审核,推送到用户端。最早是运用在财经报道,能够最快地对财经数据进行整理,并按照既有的写作风格进行输出。之后被应用到体育赛事的报道,特别是去年的奥运会报道上,能够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但正如腾讯相关项目负责人所说的那样,目前机器写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更多是数据性比较强的财经、体育类报道,涉及突发新闻、深度报道等方面,机器人仍然代替不了人工写作。在内容创作领域,人工智能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第三,在内容的分发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用得更为极致,我们平常讨论更多的也是在这个环节。特别是今日头条的崛起,新闻的个性化推荐逐渐成为一大主流。

他们通过分析登录用户的社交账号、地理位置等,形成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资讯,然后根据用户的阅读行为,进一步优化用户画像,优化推荐信息。用户在上面花的时间越多,机器就越了解你,进而提升产品体验。

根据今日头条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达到7800万,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76分钟。最新一轮估值超过110亿美元。

但今日头条也不是一家独大,目前是前有劲敌,后有追兵。腾讯新闻仍然高居移动资讯客户端排行榜榜首,天天快报、网易新闻等产品也紧随其后。而在人工智能上投入最大的百度,在内容分发这块显然也不甘示弱,虽然目前百度新闻客户端影响力弱一点,但基于他们的大数据优势,仍然有机会崛起。

这么一看,全都是大佬在争这块蛋糕。是不是我们创业者就没有机会了?其实也不是,我觉得在垂直领域的内容分发,还有海外市场方面,还是有一些机会。比如猎云网报道过一款产品叫“wonder news”,也叫作“中东今日头条”,他们专注于中东市场,采用今日头条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将阿拉伯语作为语言,做中东版的今日头条,目前日活也已经有几十万。

人工智能大潮,来势凶猛,正如一些大佬讲的,这可能是一个风口,也可能是泡沫,作为创业者、媒体从业人员,我们也须理性地去看待。我这边也提几个建议,供参考。

第一,一些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尽快转型。受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转型,未来媒体行业里重复性的工作将会被机器所替代,比如以往从事CTRL+C、CTRL+V工作的门户编辑,未来要么转向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要么就要面临下岗。

第二,内容行业仍然有很多机会。头部的内容创业者,比如说罗辑思维、十点读书等已经获得很好的收益,除此之外,因为有了人工智能,有了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长尾的内容就有可能更精准地推送给用户,内容从业者可以在垂直细分领域发力。再加上腾讯、今日头条等平台也对内容创业者提供各种扶持,前景令人乐观。

第三,目前自媒体账号数以千万计,在媒体商业变现方面,人工智能有发挥空间,创业仍有机会。猎云网报道曾报道过“云堆新媒”、“一道自媒体”等,他们对广告主的需求以及入驻的自媒体进行智能分析,进而进行匹配,提高交易效率。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我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整个媒体生态的同时,也必将产生新的创业机会,而作为创业服务机构的猎云网也将密切关注这领域的发展、陪伴创业者一同成长。

电视媒体中央厨房与纸媒有何不同?看看央视的实践

文丨杜毓斌(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

摘要:和纸媒在子报间横向重点整合不同,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电视台所要进行的“中央厨房”建设重点部分在于,纵向地将电视和网络端口的资源打通,将原来在电视端的采集任务延伸为多平台的采集和制作。

国内纸媒与电视媒体“中央厨房”建设对比

国内学者研究“中央厨房”已经有几年时间,从目前的学术文章来看,建设中央厨房基本要实现的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而研究对象多以纸媒为主。

具体来看,“中央厨房”主要表现在共享线索和选题、素材加工、报道内容多媒体化、发稿方式等方面的融合。就传统的新闻工作流程来看,报业集团内部的各家子报都有自己的记者和编辑,各家子报自行采访,互不交叉。

在许多新闻的采制中,各家报纸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但采集回的信息往往同质化程度较高,造成了采访成本的浪费,而通过信息共享、一次采集,就可以减少此类问题。

素材加工方面的融合是指,将记者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基本编辑,进入基本稿库,而发布终端的各成员媒体编辑再根据各自平台特点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多元发布是指新媒体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视频、互动内容等各类信息放在一个传播单元中,实现了多种手段的融合。

大部分媒体的“中央厨房”都能集合新媒体的“快”和传统媒体的“全”“深”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纸媒优先发稿、再上传到网站发表的发稿原则。

人民日报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安排了三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和推送,第一批求快、第二批求全、第三批求深度。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破了过去媒体板块分割的运作模式,专门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统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工作格局。

而纵观电视媒体,其“中央厨房”的运作是随着纸媒的使用而进入融媒体构架视野的。尤其是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资源较多的大电视台,因其历史原因,在“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已实现这些基本新闻要素的融合。

如中央电视台从2003年新闻频道设立以后,就进行了数次资源整合,把原来分散在央视各个部门、各个频道的新闻采编力量整合为一个大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成立后,建立了新闻指挥系统和新闻共享系统,同时对频道进行了改版。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实行新闻中心总值班室,每天从早到晚开几次协调会,协调前后期、各频道、各栏目组的新闻选题、线索以及排版。现在包括新媒体部门(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各部门值班人员都要参会,以协调做好各编辑部的版面设计和相关调整,并对全台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和纸媒在子报间横向重点整合不同,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电视台所要进行的“中央厨房”建设重点部分在于,纵向地将电视和网络端口的资源打通,将原来在电视端的采集任务延伸为多平台的采集和制作。

中央电视台正在建设融合媒体素材库,实现电视和新媒体新闻编辑制作内容共享、共同使用;搭建电视和新媒体协同生产系统,增加诸如微信文章编辑、图片剪辑、H5模板库、数据类制作工具等;搭建新闻云生产体系,形成三级多数据中心、差异化素材提供的多级生产架构;采用私有云方式建设新闻共享云平台,并构建用户新闻上传平台(UGC系统)和面向生产的即时通讯系统。

理念先于硬件:“中央厨房”运作反思

如前文所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用“中央厨房”这样的名词来概括自己的融媒体编辑部构架。“中央厨房”不仅仅意味着一套硬件支撑技术的引入,更体现在将媒体融合、资源共享的理念落实在生产机制的变革中。

笔者所在的央视北美分台新媒体组在2016年时是一个并不大的组,当时也没有建设完成“中央厨房”,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应用了“中央厨房”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特点,最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

2016年6月,央视北美分台记者王冠一直在跟踪报道关于南海的仲裁电视新闻,也积累了一些相关领域的素材和知识。经过策划和制作,2016年7月20日,北美分台新媒体推出了和电视报道风格不同、具有新媒体传播特点的三集系列作品《王冠详解南海仲裁》。

针对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而特别制作,三集视角不同,分别从国际法、历史依据、国际政治角度分别阐述,以事实为依据,以国际法为基础,逻辑严密,论证清晰,并结合王冠前后两次参加“美国频道辩论节目今日俄罗斯”(RT)的内容,以具有新媒体语言风格的方式进行第二次电视内容的新媒体制作和分发。

针对美国专家向王冠抛出了“南沙黄岩岛分明离菲律宾更近”“全世界谁还相信中国的宣传?”等问题,王冠列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文,用非常流利的英文和严密逻辑从容应对,指出了对方的知识缺陷和错误逻辑,并在辩论中揭露了宣称“自由公正”的西方媒体如何转换概念,向西方观众发布不平衡、不客观的报道。

北美分台的新媒体特别制作系列在中英文多平台同步投放,西方视角,有理有力,深入浅出,制作精良,并与王冠在RT的两次辩论一道,呈阶梯式传播,效果显著。

节目播出后,国内也反响强烈,多家主流媒体和多个微博及微信公众号都转载报道,网友评论“中国有理有据”“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被王冠舌战得无招架之力”“辩论得有风度、有力度、有气度”……在发布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内,观看量就突破千万,有效地在海内外传递了中国声音和立场。

《王冠详解南海仲裁》和两次电视激辩的新媒体传播正是北美分台新媒体以项目制的方式,使用“中央厨房”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融合电视和新媒体策划、制作、分发的整个流程,大小屏幕相互促进,取得了优异传播效果。

所谓“中央厨房”,是一个代表了融媒体制作生产的机构名称。在西方主流新闻机构,并未有此专门名称,但是根据其功能定位、采编发的基本构架,与我国融媒体建设提倡的机构异曲同工,在软硬件建设、人员配置、机构运行等方面都有相同要求和设置。

但也该认识到的是,国内的报业、广播和电视在进行“中央厨房”建设时,由于基础和机构特点不同,所要进行的重点改革和突破口也并不相同,不能盲目进行大规模硬件建设,或拿来别人经验就套用,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推“数据服务”,成效如何?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自运行以来,就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备受关注。而今年两会,“厨房”首次推出了数据服务,代表着“菜单”中第一次出现了“数据大餐”。提供这道菜的,正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旗下的“数据社”。“数据社”牛刀小试,众食客以为如何?

先来看看“数据大餐”的原料,独一无二的数据源

两会期间为“数据社”提供“原料”的数据公司从数量和地位上讲,可谓“傲视群雄”。有以整合政府数据见长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以舆情分析闻名的清博大数据、在数据解读颇有建树的拓尔思、深耕传统媒体分析的凡闻科技、基于5亿网民的搜狗大数据中心和“手握”微信、微博的新浪和腾讯。

而数据应用的两个“首次”,保证了这道大餐不一般。

首次实现“超链接”分层分析。传统媒体热点、社交媒体热点和网络输入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出网民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呈现。把去年全年部委发布会与网络热点进行对比,发现网民热点与发布会热点重合度较之前有较大提高,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既进入部委发布会,也成为网络热点,说明部委的应对舆情能力有较大提升。

首次实现数据源全打通。网民在微博及输入法中呈现的两会热度、以自媒体为主的微信呈现的态度、基于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凡闻大数据,都在这次两会中实现全打通,基于新闻热点进行聚合分析。

例如在两会开幕之初,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显示,两会七类议题中,社会议题、境外国际议题、互联网治理议题的热度相对较高,最受舆论关注,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议题热度最高。

子议题中,最受网民关注的议题依次为:司法、涉藏、食品安全、环保、一带一路、教育改革、旅游市场改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共享单车和网络平台治理问题,其中,司法、共享单车等是新出现的热门议题,而教育、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是历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

独一无二的数据源,使数据新闻能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落地。

在3月3日和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12版刊分别刊登了由“数据社”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清博大数据公司联合发布的《数读:绿色发展》及《两会舆情排行榜》。充分展现了两家大数据公司在舆情和数据整合的优势,给后续媒体对两会报道的“发力点”及数据呈现形式指明方向。

食材顶级,实现“数据社”内容“全渠道覆盖”

食材顶级,食客自然慕名而来,两会期间,“数据社”第一次实现了媒体领域数据产品的“全渠道覆盖”。“数据社”生产的内容通过多家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将融媒体产品送到读者手中。

“全渠道覆盖”的成功,离不开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媒体合作新模式。与以往媒体“抢独家”,“抢头条”不同,中央厨房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一次投入多渠道产出。人民日报凭借着这种模式,吸引了近二十家媒体,在两会期间入驻中央厨房。

大数据新闻如此火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入驻媒体当然第一时间也向“数据社”点餐。为响应数据需求,“数据社”每天推出6份不同的舆情数据,其中包括关键词、热搜词、热门话题、热门文章等,并相应附上一份由数据社和拓尔思联合发布的数据解读报告,收到广泛关注。

如数据解读报告《两会开幕日: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在讨论啥?》就通过舆情排行榜分析两会开幕日前后的“硬”领域、“软”故事、自媒体和官方声音,落地23家媒体,阅读量近5万。“数据社”也将这些一手消息及时提供给20多位“食客”,供他们自由选择。

同时,“国策说”工作室的两会特别节目“国策大咖谈”邀请了多位副部级以上的“大咖”就金融、城市建设、环保等领域发表独到见解,并以“数据社”的大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将问题全面剖析。采访中的珍贵视频和数据内容,“国策说”工作室也第一时间分享给合作媒体,并受到广泛采用。以北京卫视为例,从3月6日起,每天早上的《北京您早》和午间的《两会大家谈》中都采用了“国策大咖谈”的专访内容。

两会的“数据大餐”广受好评,未来“数据社”如何更好地整合数据资源,生产新闻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腾讯内容部门及企鹅号负责人来访凡闻

腾讯内容部门及企鹅号负责人来访凡闻。

杜双捷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之邀作课题演讲

凡闻科技杜双捷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之邀作课题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媒体融合发展中所需用到的技术支持有哪些。